石耀霖

阅读次数:


石耀霖,中国科学院院士

石耀霖,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1966年中国科技大学(北京)物理系地球物理专业毕业,1978-1980年在北京大学地质学系读硕士研究生,1980-1986年先后在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地质和地球物理系读研究生,获硕士和博士学位,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从1968年至今先后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任技术员、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学部主任、副院长,现为地球系统科学中心主任,计算地球动力学主任。

长期从事地球动力学研究,在利用数值方法研究地热、地下流体在板块动力学、盆地形成、地震活动及地震预报,以及人材培养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20余篇。

(1)在地球动力学研究中首次提出“地热构造学”的研究思路。在研究变质岩的变质作用中,首次进行了P-T-t轨迹二维热模拟,揭示了变质作用是一种动态过程,证明热演化过程中,断层以有限速度错动及二维横向热传递两种作用均不容忽视;对青藏高原热演化研究,提出了藏南热壳冷慢和藏北冷壳热慢的新见解;对俯冲带、裂谷等不同类型和特征及增生复合体热结构的研究,对角落流、底侵、叠瓦状逆掩断层等多机制的热效模拟,从而认识了兰片岩等特殊温压条件下变质岩形成所需的地球动力学条件。对大别-苏鲁古老超高压变质岩带与新西兰现今俯冲带的对比研究,首次提出三维力学模型,并指出低密度地壳俯冲到超高压变质深度二维模型是无法解释的。

(2)在地球动力学变形、孔隙流体流动和热传递耦合研究中,石耀霖率先开展了板块汇聚边界变形等的定量模拟,随后又从稳态模型发展到暂态模型,深化了力学变形的认识,其研究方向和方法被广泛接受;对盆地沉积、压密、孔隙水流动和热演化史的研究,指出在一般沉积盆地中沉积载荷是异常高孔隙水压的主要成因。

(3)在地震活动性和地震预报研究中,应用发展统计地震学,并针对我国大陆地震特点发展了弹簧-滑块-阻尼器网络系统的非线性地球动力学模型和相应的细胞自动机模型,以及耦合的应力释放统计模型,提高了地震活动性和预报性的认识。

(4)在地球动力学计算中,他首次提出遗传算法—有限单元法的偏微分方程逆向问题求解方法,从而实现了从地应力观测资料对边界条件和介质力学性质的非线弹性反演,并为进一步研究构造应力场成因创造了条件。

6668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