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根明

发布时间:2014-04-28阅读次数:

罗根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1984年8月出生,男,汉族,江西永新县人。2002年9月-2006年6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学基地班地质学专业学习,获本科学士学位;2006年,以“创新人才”的方式免试推荐攻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硕士研究生。同年,获得硕博连读资格。2006年起至今,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攻读地层学与古生物学(含:古人类学)方向的博士学位,2008年获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首届博士创新研究基金的资助。2008年和2010年分别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各为期半年的学术交流和学习。

罗根明的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生物地球化学的手段,以二叠纪-三叠纪这一显生宙最大生物灭绝期为重点突破,比较系统地探讨微生物功能群与地质环境(碳、氮、硫循环)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参与的项目研究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华南二叠-三叠纪之交牙形石演化(2009年-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Mo同位素对煤山P/T界线缺氧事件的指示(2011年-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华南古、中生代之交牙形石微区原位分析及其重大突变期的启示(2009年-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晚泥盆世弗拉-法门阶之交地球微生物与宏体后生生物关系研究(2008年-2010年)。在该领域,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1.在硫循环方面,利用硫循环模型,并结合碳同位素资料,定量提出了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海洋中硫酸盐浓度很低,只有现代海洋的15%,与动物出现以前的中元古代相似。这一定量化成果否认了前人长期认为的该时期海水硫酸盐浓度很高的观点。如此低的海水硫酸盐浓度一方面可能会影响部分微生物的生理代谢,另一方面,低的海水硫酸盐浓度也可能会大大提高了产甲烷菌的代谢活动,同时降低嗜甲烷菌的代谢活动。这两者的作用将增加甲烷进入大气的通量,从而引起全球性的升温事件,对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及其随后延迟复苏有重要影响。该论文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2.在氮循环方面,根据有机质的氮同位素记录,提出了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氮循环出现了显著的异常,利用大气氮的微生物(如蓝细菌)在宏体生物大灭绝时异常繁盛,说明了当时海洋中生物可利用的N营养很少,海洋N消耗的通量大大增大,进而说明当时的海洋处于一种缺氧、停滞的状态,这种环境可能直接导致了这次显生宙最大的一次生物灭绝。该论文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地球科学领域高影响刊物《Geology》上。3.在碳循环方面,发现了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碳循环异常发生在宏体生物的主灭绝之前,而且灭绝之前的碳循环异常表现脉冲式的变化,这种特征与该时期地层中数层的火山粘土相一致,说明了幕式的火山作用是导致生物主灭绝前碳循环异常的主要原因,这些地质事件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环境危机最终导致了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宏体生物的大灭绝。因此,火山作用及其效应(包括氮同位指示的缺氧等)可能是导致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的主要原因。在主灭绝期间,微生物大量繁盛,对碳循环的异常也有很重大的影响。这方面的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于国际重要期刊《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上。4.发现后生动物对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环境变化的响应非常明显。在二叠纪-三叠之交,牙形石的个体大小出现了脉冲式的变化,说明了当时的环境可能非常不稳定,从而导致了幕式的生物危机。这方面的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于《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 ology, Palaeoecology》和《Science in China》上。

罗根明严于治学,以第一作者身份已发表论文已经发表SCI和SCIE论文1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身份SCI论文7篇和SCIE论文2篇。

82586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