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通

发布时间:2014-04-29阅读次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984年5月出生,男, 汉族,河北邯郸人。2004年9月-2008年7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学习,获本科学士学位;2008年9月至今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专业学习;2011年9月-2012年9月在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地球与大气科学系岩石地球化学专业进行合作交流;2013年9月至今在德国亥姆霍兹地学研究中心GFZ进行合作研究。

侯通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基性岩浆系统铁矿,尤其是层状镁铁-超镁铁侵入岩的成岩过程及其成矿作用。从2008年开始,他先后参与了大量的相关研究项目:2008年-2010年,参与教育部重大科技项目“安徽沿江地区中生代岩浆底侵作用与壳幔混源型岩浆-热液成矿系统”地球化学部分;2009年-2013年,参与国土资源部“四川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科学基地研究”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基性-超基性岩和地球内部岩浆过程”;2012年至今,参与国家级973项目“我国富铁矿形成机制与预测研究”。依托这些项目的经费支持,对我国与中基性岩浆系统有关的铁矿进行了重点研究,例如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长江中下游的玢岩铁矿和新疆地区的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在研究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技术手段,从岩浆的起源和演化,特殊构造背景和岩浆源区的约束,以及和国外同类型矿床的对比,对这些铁矿的矿床成因提出了一系列的创新性的见解和研究成果:1、针对与玢岩铁矿有密切成因联系的闪长玢岩中的单斜辉石斑晶进行了详细的电子探针分析,发现从核部向幔部铁含量出现突然降低,为矿浆熔离成因提供了关键的矿物学证据;结合本区富磷地层的广泛出露,提出基性岩浆的分离结晶作用以及磷的混染是导致铁矿浆熔离的关键因素。2、对攀西地区四大成矿岩体——攀枝花、红格、白马和太和岩体进行系统的惰性气体(He-Ar)和铼锇同位素研究,表明岩浆源中有古老俯冲物质的加入;在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矿区出露的苦橄玢岩中分选出了岩浆结晶锆石,厘定其形成时代为261.4 ± 4.6 Ma,表明其与攀枝花岩体同期,并从地球化学的角度论证了其为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其存在高镁的橄榄石(Fo最高为90.44%),恢复的原始岩浆表明其为铁质的苦橄岩,估算的地幔温度为1530°C,为攀枝花岩体的地幔柱成因提供了关键的证据。据此,侯通提出:中-晚二叠世峨眉山地幔柱上升到浅部,和含有榴辉岩或者辉石岩物质的岩石圈地幔相互反应,熔融形成富铁的苦橄质岩浆,这些富铁的的苦橄质岩浆成为攀西地区成矿岩体的母岩浆,也是形成攀西地区巨量富集钒钛磁铁矿的主要控制因素。

侯通治学严谨,以第一作者身份已发表论文14篇;其中国际SCI 13篇,国内核心 1篇。

8348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