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骏挺

发布时间:2014-04-29阅读次数:

邱骏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构造地质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87年10月出生,男, 汉族,湖北十堰人。2006年9月-2010年7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基地班地质学专业学习, 获本科学士学位;2010年9月-2013年7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构造地质学专业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

邱骏挺的研究方向为应用构造地质学,主要解决大地构造演化过程中环境变量对成矿作用的影响以及区域逆冲推覆构造对内生金属矿床的控制作用,此外他还在计算机地质学方面有一定的研究。从2008至2013年,他先后参与了大量研究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武夷地区逆冲推覆构造及其对铜铅锌矿床的控制作用》(项目号:40772134);浙江省第三地质大队工作项目《江绍拼合带中西段铜多金属矿床成矿与成矿规律研究》;国土资源部工作项目《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赣皖相邻区侏罗纪—白垩纪花岗岩及其构造背景研究》(项目号:41272232)。并在其所属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1、对比了浙西地区晚侏罗世含矿岩体与早白垩世不含矿岩体的氧逸度差异,发现含矿岩体具有相对高的氧逸度;2、运用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方面的知识讨论了高氧逸度岩浆的形成机制,认为高氧逸度岩浆的形成与俯冲大洋沉积物重熔和俯冲板片脱水作用有关,进一步认为浙西地区从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岩浆氧逸度的降低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的折返作用有关;3、提出浙西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背景转化对该地区斑岩型铜钼矿床的形成有非常大的影响。4、对比研究了锆石Ce4+/Ce3+氧逸度计和锆石Ce异常氧逸度计,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针对Ce异常氧逸度计提出了使用晶格应变模型计算Ce异常以避免锆石中微小包裹体对结果的影响。5、运用岩浆岩、火山岩和构造的热年代学制约了冷水坑矿区和篁碧矿区中逆冲推覆构造、含矿斑岩体和火山岩的形成时代,确定了两个矿区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的演化过程。6、编写计算机辅助地质制图软件一套。

邱骏挺热爱地质工作,勤于科研,研究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已发表论文6篇;其中国际SCI 2篇,国内SCI 1篇,国内核心期刊 2篇,中文期刊1篇,另有两篇国际SCI审稿中。

83586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