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2014年)

容婷

发布时间:2015-12-14阅读次数:

容婷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构造地质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89年9月出生,女,汉族,江苏盐城。2007年9月-2011年6月于中国矿业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学习,获本科学士学位;2011年9月起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攻读构造地质学专业硕士。2013年4月赴吉林长春参加第六届全国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并作报告;2013年9月于北京参加第30届国际匹兹堡煤炭大会并作报告;2013年10月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参加ICCS&T国际煤炭会议并作报告。2015年1月底完成硕士学位学习。

徐容婷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次高温高压实验条件下高煤级煤的变形变质作用机理。在硕士期间,徐容婷赴河南焦作煤田三个煤矿进行实地考察,采集样品及收集地质资料。她在赵固二矿采集了100 kg的原生煤样,并且对煤样进行钻样,打磨。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高温高压国家重点实验室独立完成次高温高压实验12组、对实验过程中气体进行了收集及测定,对实验前后样品进行物理、化学结构的光谱学测试,镜质组反射率值测定,并且首次运用量子化学计算的方法研究煤实验变形过程中能量转化关系。

她在读期间取得了如下进展:

1、以大量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技术,设计了一套次高温高压变形实验,对变形实验过程中的气体进行了收集并测试。

2、分别设计平行层理煤样和垂直层理煤样的变形实验,探讨了煤大分子结构排列对(构造)应力的敏感性;认为煤的光率体椭球(VRI)可作为后期构造作用类型判别指标。

3、变形实验后煤样进行了光谱学的测试,以进行不同变形机制对煤的化学结构影响,指出不同变形机制煤的化学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4、结合量子化学计算方法,从能量转化角度探讨变形作用对煤的化学结构的影响机理,认为构造应力可以局部改变煤的苯环结构,从而为构造变形煤岩的产气机理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

徐容婷勤于思考、学习勤奋,已发表SCI论文2篇,其中包括Fuel杂志上发表第一作者研究论文一篇;国内SCI期刊发表第一作者研究论文一篇。
104710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