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乐

发布时间:2015-12-21阅读次数:

王长乐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学科博士研究生。19885月出生,男,汉族,湖北随州人。20069月-20106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勘查工程(固矿)专业学习,获本科学士学位;同年通过推免方式,于20109月起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硕博连读,从事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条带状铁矿成因方面的学习与研究。201410月参加第五届全国应用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荣获优秀论文特等奖;20157月荣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

王长乐同学自进入研究生以来,学习勤奋努力,结合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973项目中的科学问题之一,即前寒武纪陆壳增生与大氧化事件(GOE)对BIF铁矿的影响,选择华北中部地区袁家村和王家庄BIF铁矿,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和大量室内分析实测的基础上,系统开展了沉积相与沉积环境及矿床地质等方面的研究,建立了BIF沉积及成矿模式;同时通过与全球BIF对比,深刻剖析了BIF的重要科学意义。

目前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包括:

1、首次将袁家村BIF的形成时间精确限定在2.38-2.21 Ga认为袁家村BIF在时间上与全球大氧化事件发生的时间(2.4-2.2 Ga)基本一致;

2、首次系统识别出袁家村BIF存在氧化物-硅酸盐-碳酸盐的沉积相分带、Ce元素的正负异常及轻重稀土比值变化,进而推测沉积盆地古海水具有上部氧化性下部还原性的分层结构,并建立了BIF沉积相形成模型。该研究为GOE期间海洋氧化还原状态及地球化学组成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3、通过袁家村BIF地球化学及Nd同位素组成的研究,认为该BIF沉淀自海底高温热液与周围海水的混合溶液;同时首次发现铁质与硅质的来源是解耦的,即铁主要来自于海底热液对镁铁质洋壳的淋滤,硅主要源于陆壳的风化;

4、通过袁家村BIF详细的岩相学、矿物化学及稳定同位素组成的研究,提出袁家村BIF的原始矿物组成为无定形硅、三价铁的氢氧化物和铁硅酸盐软泥等,排除了磁铁矿和铁碳酸盐(菱铁矿和铁白云石)为原始沉积的看法,间接肯定了异化铁细菌还原作用的存在;

5、通过王家庄BIF夹层火山岩SIMS锆石年代学研究间接约束BIF形成时代为2543 Ma,结合前人对华北BIF主体形成时代的研究,修改了前人BIF主要形成于新太古代早期-中太古代的认识

6、通过王家庄BIF及相关火山-沉积岩Nd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特征研究,成功约束该BIF的铁质来源,区别于国际上普遍研究认为的BIF物质主要来源于海底热液淋滤洋壳的认识,首次提出BIF中的物质主要受控于高温流体淋滤的古陆壳。

王长乐同学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很强的独立思考与钻研能力,并富有团队合作精神。他对地质科研有浓厚的兴趣,学风严谨,工作勤奋系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表现出很好的研究潜质与发展潜力。博士研究生期间以第一作者已在Economic GeologyPrecambrian ResearchLithosJAES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6篇,另还与他人合作发表SCI文章20篇。

1054100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