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2016年)

李壮

发布时间:2017-03-14阅读次数:

北京大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989年10月出生,男,汉族,吉林长春人。2008年09月 – 2012年06月就读于吉林大学地质学专业,获本科学士学位;同年通过推免方式,于2012年09月起在北京大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2015年09月再次通过推免方式,攻读北京大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博士学位。

李壮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岩石学和前寒武纪地质学。自2012年起,李壮已连续4年在华北克拉通辽东半岛开展地质工作,先后参加3项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并主持1项北京大学研究生开放测试基金项目。李壮对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并对东部陆块出露的太古宙TTG片麻岩和绿岩带,古元古代的花岗岩和地层,多期次基性岩墙和冥古宙物质进行了系统采样和大量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和年代学分析,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在古元古代胶-辽-吉活动带内识别出大量弧火山岩,玄武岩形成于俯冲带流体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火山岩形成时代为约22亿年,变质时代为19亿年,据此提出了火山岩与辽吉花岗岩形成时代基本一致,极有可能是同一次岩浆作用的产物。

利用沉积地球化学分析,结合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Sm-Nd同位素研究,对古元古代胶-辽-吉活动带内变质沉积岩进行了综合评估。沉积岩沉积时代约19-20亿年,变质时代为19亿年,沉积岩的成分主要受控于物源区,遭受低级的风化和分选。物源区以古元古代岩浆岩为主,而太古宙物质为次要物源。

在古元古代胶-辽-吉活动带变质沉积岩中新发现和厘定了冥古宙锆石年代学记录,将胶-辽-吉活动带内最古老的锆石记录提前了约6亿年,是世界范围首例在古元古代物质中获得冥古宙年代学信息。

对辽东地区及邻区的基性岩墙进行了重新梳理,并对前人的研究资料高度整合,在辽东地区厘定出至少六期基性岩浆事件,为各个期次的构造演化提供了制约。

综合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等特征,提出了古元古代胶-辽-吉活动带并不是裂谷张开-闭合带,而应该是一个弧-陆碰撞带,即在东部陆块内部存在大洋,并厘定出向南的俯冲。

在辽东地区太古宙绿岩带中,清晰厘定出两类玄武岩,玄武岩的成因与地幔柱的头部有着密切的关系,提出新太古代晚期东部陆块构造和演化主要受控于地幔柱体制,而非弧陆碰撞体制。

李壮学习成绩优秀,科研能力突出,先后多次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和北京大学创新奖等。研究生期间,李壮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4篇,其中第一作者国际SCI论文7篇,均发表在《Precambrian Research》、《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Acta Geologica Sinica》和《Journal of Mineralogical and Petrological Sciences》等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期刊上。同时,李壮为《Arabian Journal of Geosciences》和《地球科学前沿》等杂志审稿人,已审稿十余篇。

117910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