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次(2017年)

李四光优秀博士研究生奖

李四光优秀硕士研究生奖

李四光优秀大学生奖

王洋

发布时间:2018-02-05阅读次数:

北京大学构造地质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989年9月出生,汉族,河北人。2008年9月—2010年6月在山东科技大学就读本科生;2012年9月—2014年7月在北京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2015年8月—2016年9月在多伦多大学进行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2014年9月—2017年6月于北京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

王洋在各个方面都严格要求自己,担任班级干部,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与学术交流活动。参与中国活动断层探察—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和北段项目,完成了曲江断裂和武威盆地南缘断裂1:5万地质地貌填图,厘定了断裂的几何展布和运动学特征,对工程建设和防震救灾有重要意义。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与各项学术交流活动,曾获得北京大学优秀科研奖、地空学院“学生学术论坛一等奖”、“构造地质学术论坛一等奖”等。研究生期间共完成七篇学术论文,其中四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在国际知名SCI期刊《EPSL》、《TECTONICS》、《TECTONOPHYSICS》或中文El期刊之上。此外,在EGU、CGU等国内外重大学术会议上也有很好的表现,得到国内外专家的好评。2015-2016学年,获得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交流访问,期间针对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展开研究,和国外学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获得了外方合作导师Lindsay M.Schoenbohm教授极高的评价。由于出众的学术成果和各方面优异的表现,研究生期间获得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廖凯原奖学金”、“专项学业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等荣誉。此外,入选“博士后创新人才计划”,将继续从事青藏高原构造演化的研究工作,为国家地质科学发展贡献力量。


袁玲玲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矿物学、岩石学、矿产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989年1月出生,女,汉族,重庆人。2008年9月—2012年6月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得本科学位;2012年9月—2017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研究生并获得博士学位。

袁玲玲思想活跃,热爱地质科学研究,在跟随导师参与科研项目过程中,主动承担大量工作,并坚持将力所能及之事做到尽善尽美,取得成果如下:

1、厘定了记录克拉通形成过程的几期标志性岩浆岩建造作为地球最古老的陆核之一,华北克拉通经历了板块构造体制从孕育到确立的初始克拉通化过程。袁玲玲陆续解构了中条山地区约232Ga的阿拉斯加型超基性-基性侵入杂岩,辽东半岛约2.13Ga的海城畜铁基性岩墙群,辽西地区约1.82Ga的富铁基性岩浆岩建造。这些岩浆岩建造为示踪华北克拉通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地球动力学过程、促进区域构造和全球超大陆重建、以及探究板块构造体制的确立提供了重要区域案例。

2、揭示了示踪华北北部显生宙大陆增生过程的典型岩浆岩建造作为华北大陆二元构成中的显生宙造山带单元,地理位置上涵盖内蒙古中东部,古亚洲洋裂解扩展-消亡的威尔逊旋回式造山过程制约了其大陆地壳形成的基本场景。申请人先后解析了辽北地区晚二叠世高镁安山岩-玄武岩组合与二连浩特早二叠世高钾钙碱性-碱性花岗岩组合,前者记录了古亚洲洋闭合时限与克拉通-造山带边界,后者记录了弧后盆地闭合背景下新生地壳再造。

3、指出富闪深成岩在示踪汇聚大陆边缘动力学过程与陆壳生长-分异机制方面有独特优势申请人从岩体地质、岩相学特征、地球化学组成、岩浆起源和构造背景等方面对世界上典型的富闪深成岩建造进行了系统总结与归纳:具有“俯冲"亲缘性的畜闪岩系列以角闪石为标志矿物,发育宽泛的岩石组合,与流体作用和断层活动密切相关,通常产于板块汇聚终末期的脊-沟交互场景和碰撞后阶段,提供了反演岩浆产生-运移-侵位冷却的完整细节以及示踪壳幔过渡带演化、汇聚板块边缘地球动力学演变的重要窗口。

基于以上优秀成绩,两次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一次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袁玲玲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在《Precambrian Research》、《岩石学报》、《Lithos》上发表5篇SCI文章。

121711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