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要闻简讯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奖者代表发言

发布时间:2019-10-30阅读次数:

野外奖代表、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徐春春

尊敬的陆昊部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

大家好!

首先,我谨代表获得第十六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奖”的获奖者,对自然资源部、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组织这次颁奖活动表示衷心感谢!向出席本次颁奖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和同位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长期以来给予我们奋战在野外地质一线地质工作者关心、支持、帮助的国家部委、有关单位和各位领导表示衷心感谢!

我是一名长期从事四川盆地油气勘探的野外地质科技工作者,始终以“为祖国找油、为民族争气”为己任,大力弘扬李四光的科学创新精神,热爱祖国,崇尚科学,勤于实践。立足野外基础地质研究,率领团队建成四川盆地及其周缘石油地质标准剖面库,推动露头、钻井、地震等多学科一体化研究,有效指导了四川盆地油气勘探重大领域分析和区带评价。

全力践行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以“寻找大场面,发现大气田”为油气勘探事业追求,解放思想,创新实践,走“思维拓展勘探、技术推进跨越”之路,大力实施“整体研究、整体勘探、整体推进”战略。坚持“跳出盆地看盆地,跳出构造找岩性,跳出浅层探深层”的工作思路,在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富集规律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性理论认识,有效支撑了该类型油气的勘探部署。创新提出以古裂陷为核心的“四古”成藏理论,有力指导了我国首个万亿方级海相碳酸盐岩特大型气田的发现和高效探明。坚持野外实践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组织攻关、集成形成了先进实用的勘探配套技术系列,实现钻井大提速、产量大提升。“十一五”以来,勘探成功率保持在55%以上,实现了四川盆地古老地层、岩性气藏、超深层海相、火山岩等领域的勘探大突破,天然气储量连续15年高峰增长,年均新增探明储量超1200亿立方米,累计探明储量18700亿立方米。其中,安岳特大型气田震旦—寒武系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9450亿立方米,建成年生产能力150亿立方米,累计生产天然气超过480亿立方米。为西南油气田300亿战略大气区建设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应有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这是对新时代地质工作者提出的全新要求。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继续弘扬李四光矢志不移的爱国情怀、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依靠科技创新,致力追梦发现大气田,强化高效勘探,努力实现到2025年新增探明储量1万亿立方米,进一步夯实我公司上产500亿的资源基础。用始终践行的担当充分体现新时代石油人坚定的政治忠诚和价值取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辉添彩。

谢谢大家!

 

 

科研奖代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万渝生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下午好!

我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万渝生。非常荣幸获得第十六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并作为科研奖获奖代表发言。

我主要从事前寒武纪地质和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在长期工作中,秉承李四光先生勇于创新、勤于实践的科学精神,我们团队针对华北克拉通最古老岩石记录和早期陆壳演化课题,进行了持续的寻找和系统的研究,发现大量始太古代-新太古代早期陆壳物质,揭示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地壳生长特征,取得重要进展和创新性成果。在鞍山,发现38 亿年最古老岩石,阐明长期连续和物质组成复杂多样的早期地壳演化规律,限定地球早期构造体制。提出华北克拉通太古宙地壳形成演化的系统性认识,揭示华北克拉通太古宙基底与全球其他典型克拉通的异同。对华北克拉通孔兹岩系和相关岩石进行系统研究,改变和丰富了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地质演化历史的认识。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提高我国早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国际地位作出重要贡献。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等奖项。

对于开展基础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的研究成果被相关省局地质调查部门广泛应用,在地质公园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被泰山世界地质公园等多家世界、国家和省级地质公园聘请为专家顾问。尽可能开展科普教育工作,在中国科学技术馆举办了李四光讲堂的科普讲座,获得广泛好评。

今天是李四光先生诞辰130 周年纪念日。在建设中国创新型国家的新征程上,李四光精神仍光耀照人,是我们前进的强大动力。作为地质科技工作者,我们要学习他胸怀大志、立志报国的精神,为祖国建设和科技进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要学习他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我们要学习他埋头苦干、勤于实践的精神,坚持产学研深度融合,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地质科技的进步,同样需要创新驱动。地质科技创新离不来室内工作和野外工作的结合,现在国内已有很好的分析仪器,但没有详细扎实的野外工作,再好的数据也只是空中楼阁。地质科技创新离不开国际研究前沿和具体地质问题的结合。不立足实际,单纯的追踪容易大而无物,不着眼全球,局限的研究容易固步自封。地质科技创新离不开合作和交流,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水本无华,相荡乃兴涟漪。不同国家、不同专业、不同特长的人相互交流合作才会产生更多的火花。地质科技创新离不开使命感和责任感,只有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让我们更加地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

金秋十月,我们刚刚欢庆了祖国的70华诞。所有的成绩都已成为过去,国家建设的新征程需要地质工作进一步发挥先行性和基础性作用。让我们一起辛勤工作,一心求索,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教师奖代表、河北地质大学牛树银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代表:

大家下午好!

我是河北地质大学教师牛树银。时值伟大祖国建国70周年,李四光先生诞辰130周年,在这个特别有纪念意义的金秋十月,我们相聚在北京,参加第十六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大会,心情无比激动!

在这光荣而特殊的时刻,我想用四个关键词来表达我的获奖感言,相信这也应该是我们所有获奖者的感受。

第一是“感谢”。衷心感谢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对我们的充分肯定,感谢各位领导、专家给予的高度评价;感谢有关科研院所、地勘单位所给予的热情帮助和全方位支持;感谢各位师长、领导、同事、学生,以及科研团队成员长期以来的关心、支持和通力合作。我所取得的成绩和成果,是科研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这里还要衷心感谢奋战在地质教育一线的同仁们,是他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奋战在地质教学第一线,我们只是有幸成为这个优秀群体的代表,所获得的这个奖项,应该属于辛勤耕耘在三尺地学讲坛上的所有教师!

第二是“初心”。自从我踏入地质学领域,就对李四光先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对他创立的“地质力学”充满了神秘感和好奇心。而他一生为科学拼搏奉献,一辈子为国家鞠躬尽瘁的家国情怀更让我深受感动。

40年来我始终战斗在地质力学的教学与科研第一线。在教学方面,负责建设的资源勘查专业被评为“省级、国家级特色专业”,相关的实验(实践)教学中心被评为“省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科研方面,自主创新性提出了“幔枝构造成矿理论”,首次明确提出金、银等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球的核-幔源(地球深部),通过地幔热柱多级演化,呈反重力作用向上迁移至地壳浅部,建立了幔枝构造典型矿床系列成矿模式。在张宣、冀东、太行山北段等地区,攻深找盲预测中效果显著;在华北多省区地质找矿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第三是“使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和使命。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精心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要以身立教,以德育人,以智启人。更新地学教学方法,实行四结合教学方式:把专业教学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专业教学与科研实践紧密结合、严谨求实作风与活跃创新思想紧密结合。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实验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四是“奋斗”。成就已成过往,荣誉激励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校应担当起重任,把握地质科学发展态势,继续大力弘扬李四光艰苦奋斗精神,让地质战线上的“三光荣”精神蓬勃焕发、薪火相传,使我国地质科技和地质教育事业不断奋发向上,再创辉煌。

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教师奖,既是一项崇高的荣誉,更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我们将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以坚定的政治信念,饱满的工作热情,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努力为我国地质教育事业和地质勘查事业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1215117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