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椿庭

阅读次数:


廖椿庭,研究员

廖椿庭,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1942年9月出生,福建省龙岩市人,中共党员。1960年考入厦门大学物理系学习,1964年毕业即被分配到地质力学研究所工作。30多年来,一直在地质力学研究所从事地应力测量与工程应用研究,先后任技术员、工程师、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开放实验室副主任,为发展并完善地质力学地应力测量的理论和方法,建立压磁与空芯包体三轴地应力测量系统及地应力测量工程等做出了重要贡献,1985年获全国地质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和全国总工会授予的“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2年人事部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他的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三等奖1项,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

在地应力测量理论和方法方面,从60年代中期,先在李四光指导下开展地应力测量仪器的研制和实地地应力的观测,总结、完善了压磁应力计的原理、结构、特性、测量结果的实验室检验,研究出KX -81型空心包体三轴地应力计,进一步发展了地应力测量系统,推进地应力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通过大量地应力测量,基本揭示了我国大陆现今地应力活动的主要特征:地壳表层以水平地应力为主导;水平应力与垂直应力均随深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大,但增大的斜率因地而异;现今构造应力主方向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且与地质构造有关,中国东、西部具有不同形式的构造应力场;明确不同型式构造体系展布地区,具有不同型式的构造应力场;确定了地应力活动是地质构造活动性——工程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进行地应力测量是进行区域地壳稳定性和工程稳定性研究的重要途径。

地应力测量的应用研究做了不少开拓性和创新性的工作。早在70年代,率先应用地应力测量手段研究我国最大的金川镍矿巷道变形破坏原因,根据现今地应力状态,构造应力场理论和力的稳态均衡理论,指导巷道设计与施工,解决了其变形破坏和影响开采等问题,使矿山正常顺利投产,在不到三年时间里收回全部基建投资;还应用地应力测量,主持研究了青铜峡大坝裂缝的成因和发展规律与整治、山东鲍店煤矿开采扰动引起的运输大巷变形破坏、北票煤矿的矿震、营城煤矿的二氧化碳突出机理、北京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海南高速公路隧道、河北张河湾抽水蓄能电站以及辽宁蒲石河、云南马麓塘、青海李家峡、黑龙江荒沟等电站的工程稳定性;他应用地应力测量等手段,相继对邢台大地震、云南通海大地震等进行监测,为地震预测预报提供了重要依据,建立了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位移监测系统,为地质灾害防治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仍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地应力测量理论、方法和应用的研究。

6768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