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今谈”
作者:赵曼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我们回望过去,展望未来。六十年前(1964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十五周年庆典上,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各族各界杰出代表,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贵宾,齐聚北京天安门广场,共同见证了一场隆重热烈的庆祝活动。阳光明媚,天空湛蓝,天安门广场上彩旗招展,人潮涌动。七十万名热情洋溢的群众满怀自豪,以激昂的欢呼和坚定的步伐,共同庆祝新中国十五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精神状态,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自信。李四光——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领导人和开拓者——受邀出席了这场庄严而盛大的庆祝典礼。天安门城楼上,李四光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不仅是因为他在科学领域的卓越贡献,更是因为他书写着新中国地质事业蓬勃发展新篇章。
【1964新影纪录片】光辉的节日 国庆15周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李四光参加国庆15周年庆祝大会出席证及天安门检阅台席次图
自力更生 奋发图强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毛泽东主席曾满怀信心地宣告:“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1964年,周恩来总理为国庆15周年题词“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他指出“这是一条信任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完全独立的道路”。“归根到底,建设国家应当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自己的力量才是最可靠的力量”。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将“人民至上”和“自立自强”,作为实现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他们深刻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力量,只有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才能不受制于人,确保经济社会稳定安全,国家长治久安。
周恩来为国庆15周年题词
引自赵丛浩,《“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周恩来为国庆15周年题词》,党的文献,2020 (05)
这十五年间,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以及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中国人民发扬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确立并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等关键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
这十五年间,面对任务大、力量小、要求急等难题,广大地质工作者们以“找矿兴国”为己任,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科研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新中国工业体系建立立下了彪炳史册的历史功勋。新中国成立之初,地质工作被放到了先行位置,毛泽东主席指示,“地质部是地下情况的侦察部。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全国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地质工作“严格服从国家的建设计划”,不仅要保障国家急需的工农业建设矿产资源,还要照顾到经济建设的远景规划需要。地质工作者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地质理论,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地质工作体系、地质教育体系、地质装备制造体系、地质科学研究体系,形成了计划经济下的地质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我国地质事业进入大发展时代。
走自己的路 为人民服务
1964年10月1日出版的《红旗》杂志第19期中,刊载了李四光的文章《科学技术工作的革命化》,李四光指出科学技术工作的三个重要问题:组织领导、思想作风和思想方法,强调党对科学技术工作领导的必要性,指出要保证科学技术为人民服务,要用唯物辩证法来指导科学技术工作,呼吁大家以坚强的信心和毅力,发展我国科学事业,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1964年10月1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自然科学讲座》节目中,李四光谈到十五年来地质科学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他指出“只有通过地质工作,我们才能掌握地质和矿产资源以及地下水文情况,才能取得进行建设的不可缺少的基础资料”。“把正确的理论和精巧的技术结合起来,来贯彻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具体政策,才是取得成果的保证”。李四光十分注重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具体工作,他坚持从我国地质工作实际出发,重视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提倡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经验。李四光亲自听取各项实际工作汇报,研究地质工作现状,分析问题性质,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1964年10月1日出版的《红旗》杂志第19期
1964年10月18日李四光在中央广播电台录制节目手稿
题为《地质科学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在此之前(1959年至1961年),国内刚刚走出“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危机,大范围旱灾,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破坏。为寻找地下水支援农业,李四光多次在讲话中指出,地质工作者应该把争取解决与加速发展农业相关的各项问题,放在首要的地位。他认为支援农业与第四纪冰期问题关系密切,要把冰川资料和水文资料联系起来分析,掌握第四纪含水层和隔水层分布规律,这对解决与农田灌溉有关的打井、筑坝、修渠等问题至为重要。
1963年4月2日,李四光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
《就华北平原打井谈冰期问题》
与此同时(1960年7月),我国又遭遇了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合同和撤走专家的外交危机,地质部工作的苏联专家被分批撤走。危急时刻李四光提出,“应该把我们自己创造的努力摆在第一位,把仿学外国而按照我国具体情况加工的东西,摆在第二位”......“就地质工作来说,可以激发我们自力更生,总结自己的经验,从苏联的框框里跳出来,走自己的路”。他强调“地质工作者必须不断总结野外观测和实验的经验,通过实践、再实践来阐明矿物物质的分布、动态和集中的规律,查明他们集中的地带和地区,分析他们的问题”。根据这一工作思路,李四光在指导石油地质工作时指出,“找油区是找油的战略问题,找油田是找油的战术问题”,明确“先找油区,再找油田”这一概念,对石油普查勘探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他指出“不能孤立的研究地质构造现象”,要“查明构造体系,研究各个构造彼此之间的联系和成因”。“在地质构造属于同一类型的地区,只要摸清若干有代表性的储油构造,就有可能对全区储油远景做出基本估计”。他强调“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根据国防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找出新的油田”。李四光坚持科研工作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其关于地质理论和地质工作实践的经验总结,为我国地质科学事业发展留下了许多宝贵科学遗产。
李四光关于石油工作的意见及部分讲话记录
1964年的国庆15周年庆典到今天的75周年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党全国人民正坚定不移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一代代地质工作者在信仰的旗帜下,以“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的责任担当接续奋斗、勇毅前行,在新中国发展史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新征程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质工作者们将赓续以“李四光精神”、“三光荣”传统和“山东地矿六队”使命担当为代表的优秀地质文化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
【文献】
[1]赵丛浩.“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周恩来为国庆15周年题词[J],党的文献,2020 (05)
[2]李四光.《李四光科学论著集》[M].地质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