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

第七次(2001年)

地质科学荣誉奖

地质科学研究者奖

教师奖

张彭熹

发布时间:2013-4-18 阅读次数:


张彭熹,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彭熹,中国科学院盐湖研究所研究员、盐源沉积与盐湖地球化学家。1931年2月5日出生,天津市人,中共党员。1952年考入北京地质学院学习地质,1956年毕业,1957-1959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学习,期间跟随苏联专家安德鲁欣科学习一年。1956年至今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西北地质研究室、兰州地质研究所、盐湖研究所任助研、副研、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所长,从事石油地质、盐湖矿产及地球化学研究,完成并发表学术论文及专著、报告近50件,其中专著7部。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省科学大会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1项,并获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以及青海省劳动模范和优秀专家两个称号。

是我国盐湖地质研究的学术带头人,多次组织并参加了全国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综合考察和盐湖科学调查队工作,尤其是青海盐湖考察,身先士卒,献身盐湖,对推动我国盐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与地矿部门同志一起证实了我国盐湖盐类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特别是卤水资源锂、硼、镁以及稀碱、碱土金属铷、铯、锶等均居世界前列,同时还摸清了我国盐湖的分布、类型、特征及形成规律;证实了我国是盐湖资源大国,尤其是西部盐湖资源,为西部开发及经济发展规划和盐湖化工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依据;他提出了“成盐演化、成矿规律”的见解,为寻找盐湖矿产指出了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其他同志一起证实了我国青藏高原一些盐湖是一种固、液并存的新类型矿床;通过盐湖第四纪古气候古环境的研究,开拓了盐湖年代学、沉积学、矿物学、水化学、稳定同位素及低温地球化学等新领域的研究;创建了C14、Cl36盐类矿物铀系测年和包裹体物质成分盐酸胍法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提高了古环境、古气候研究水平;提出了古代异常钾盐蒸发岩的成因见解,补充和发展了内陆钾盐成因理论。积极参与、推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曾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煤炭部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全国优秀图书奖1项,全国高校优秀教材特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