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春

发布时间:2014-04-29阅读次数:

刘 春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工程专业2009级博士研究生。1984年2月出生,男,汉族,福建顺昌人。2002年9月-2006年6月在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地质工程专业学习,获本科学士学位;2006年8月-2007年6月在宁夏中宁县五中支教;2007年9月-2009年6月在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工程专业学习(硕士阶段);2009年9月开始攻读博士学位;2010年9月-2011年10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构造地质与地质力学组访问学习。

刘春的研究方向为计算地球科学,主要研究领域为岩石、土体变形破坏的理论、实验和模拟研究。从2005年开始,他先后参与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在岩石变形破坏研究方面。2005年-2007年申请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断层相关褶皱的几何学和运动学数值模拟”,考察了塔里木油田,提出了新的滑脱褶皱的几何学,运动学模型和速度场理论。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发表2篇论文,为滑脱褶皱成油构造的定量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效手段。2010年-2011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Rock Fracture Project资助下,开展成油砂岩中压密带成因数值模拟研究,发展了离散元数值方法,初步成果已被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录用。(2)在土体变形开裂研究方面。2007-2011年,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城市"热岛"效应环境中土体工程性质变化及其灾害效应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通过对南京市城郊区地下温度和湿度的长期监测,确定了南京市城区土体存在着明显的热岛现象和干岛现象;提出了一个地温场预测模型,得出城市热岛环境,地表类型和降雨入渗对地下温度场和湿度场的变化起主导作用;并进一步分析了土体温度场和湿度场变化对土工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了温度对土体力学性质和开裂现象的影响,并开发了孔隙和裂隙图像识别系统,已出售给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和长沙理工大学,并与国内外十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应用于岩土体裂隙,矿物,成油砂岩和粘土孔隙等的定量分析研究。基于此系统,已有十多篇SCI和EI论文发表。2011年开始参与国家973项目“工程灾变滑坡演化多场信息表征与状态判识”,研究滑坡在多场耦合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

刘春在岩石、土体的变形破坏领域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6篇,已接收论文2篇;包括国际SCI 7篇(其中3篇发表于JGR,JSG等地质学国际一流期刊),EI 1篇。

83086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