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次(2017年)

李四光优秀博士研究生奖

李四光优秀硕士研究生奖

李四光优秀大学生奖

刘栋

发布时间:2018-02-05阅读次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990年5月出生,男,汉族,湖南醴陵人。2007年9月—2011年6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习,获得本科学位;2011年9月—2013年6月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攻读硕士学位;2013年9月—2017年6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得博士学位。刘栋的主要研究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钾质-超钾质岩浆活动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在博期间,刘栋在青藏高原开展地质工作超过130天,井且先后在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以及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等多个国内科研单位的实验室完成了实验测试工作。刘栋在美国加州伯利克分校联合培养期间参与国际著名地球化学家Donald J. De Paolo教授的岩浆过程中Ca同位素分馏方面的研究;参与了1项国家973计划和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并以主要参与人参加校级科研项目。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有:

1、对青藏高原超钾质火山岩锆石捕掳晶的系统分析,证明了这类幔源岩浆在演化过程中经历过地壳混染作用,还发现幔源超钾质岩浆捕获的锆石捕掳晶可以用来反演拉萨地块地壳的演化历史和加厚过程,为高原后碰撞岩浆活动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认识。

2、对藏南超钾质岩石进行了Os-_Sr-Mg同位素分析,首先提出特提斯洋壳含碳酸盐沉积物的俯冲交代作用会对藏南岩石圈地幔物质组成造成显著影响,该项研究为探索超钾质岩石成因和地球深部碳循环过程提供了重要启示。

3、对拉萨地块雄巴-亚热盆地的早中新世火山岩进行了细致研究,发现后碰撞岩浆活动早期的幔源超钾质岩石和具有埃达克质地球化学特征的钾质中酸性岩石构成了类似双峰式火山岩的组合。该项研究不仅为加厚岩石圈地幔下部拆沉/对流减薄从而引发岩石圈不同圈层部分熔融的模型提供了重要依据,还初步阐明了拉萨地块钾质和超钾质岩石之间的关系。

4、通过将钾质中酸性火山岩和埃达克质侵入岩进行对比研究,完善了拉萨地块后碰撞岩浆活动的时空格架,还查明了两者在岩石成因和地球化学特征上的差异。该项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各类后碰撞岩浆岩之间的成因联系,为探讨印度大陆俯冲过程中的壳-幔相互作用以及地壳物质交换过程提供了重要视角。

刘栋先后两次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和“三好学生”校“十佳研究生”和“三好学生”、校研究生学术报告会一等奖、校研究生科技创新成果奖励基金特等奖和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基于以上研究,在博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其中3篇极具创新性的SCI论文分别发表在国际知名的1区期刊《Geology》、《Earth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和《Geochimicaet Cosmochimica Acta》上。

121711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