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次(2018年)

胡方泱

发布时间:2019-03-21阅读次数:

北京大学地球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991年9月出生,男,汉族,山西寿阳人。2009年9月—2013年6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学习,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13年9月—2018年7月在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学习,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16年9月—2017年8月,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作为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生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地球科学系交流学习。

胡方泱主要对秦岭造山带南秦岭构造带内的花岗质侵入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同时深入研究了秦岭造山带早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和利用地球化学数据计算大陆碰撞造山带地壳厚度的计算方法。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如下:

(1)厘定了南秦岭构造带中段新元古代(~950–620 Ma)和早中生代(~250–190 Ma)花岗质岩石的形成期次、空间分布和成分特征,详细分析了不同岩浆作用阶段内的岩石组合特征、岩石成因和壳幔相互作用过程。

(2)提出了陆陆碰撞造山带定量确定地壳厚度的方法,并计算南秦岭构造带早中生代不同阶段地壳厚度及其变化。

(3)论证了南秦岭构造带内的新元古代(~950–620 Ma)古老地块属于扬子克拉通北缘,并构成了南秦岭构造带内早中生代花岗质岩石的主要源区。

(4)通过早中生代不同阶段岩石组合时代、空间演化、壳幔相互作用和地壳厚度变化的综合研究,并结合区域构造地质学、沉积地层学、古地磁学以及数值模拟等研究成果,构建了南秦岭构造带早中生代的动力学演化模型。

胡方泱在研究生期间,获得两次博士期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北京大学创新奖(学术类),并被评为北京大学三好学生和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博士毕业论文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Petrology》《Scientific Reports》《Gondwana Research》和《Lithos》共发表SCI论文5篇。

1239115475